- A+
我们接着上一期的讨论。
皮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细微的变化也是需要牢牢把握的。比如同样的水泥皮,场口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同。
如何准确地把握,减少失误呢?这里就拿水泥皮做一个讲解吧。
首先要了解的是何为水泥皮,外貌特诊是什么?皮壳细腻光滑,样如水泥粉的就是。
这里就包含了两个要素,第一,皮壳一定要细腻,也就是说翻砂细腻,大家记住只是说翻砂要细腻,没有说皮壳一定要光滑平整;第二就是要形象,也就是说砂的样子得像水泥粉。
知道大概的条件,判断大体的皮壳类型,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判断了--区分场口。
市场上经常能看到的几个场口特征要牢记,莫西沙的、会卡的、莫湾基、木那的、大马坎、南奇、格应角等等。
场口不同,同类型的皮壳颜色也会不同,或白,或黄,或绿,或黑,或灰,或红……都是有自己的特定属性的。
如何正确把握,则需要大家的实践经验才能加以鉴别,书面上的解释没有太大实际性质的作用。
那么,接下来,我们就结合场口来看看皮壳对翡翠原石的影响。
第一块 大马坎
人工烤制过的红皮
首先,我们先来了解现在市面上最多的大马坎原石。
大马坎最大的价值在于其颜色丰富,说到它就不得不提红、黄翡。
这块料子是典型的火烧红。什么是火烧红?
就是把有黄雾的翡翠原石放在烤箱里烤,加速黄皮里铁元素的氧化,就成了颜色鲜艳的红雾。
这种烤制的黄雾质地相对疏松了些,放大镜下能看见牛毛孔纹。
而且烧制过的红雾,颜色过于鲜艳,没有天然红雾那么自然。
第二块 四彩大马坎
这是一块多彩的石头,也是经过人工烤制过的。
这种石头都能出证书,但是相对于天然红翡价值就低了很多。
第三块 大马坎水石
有粗略火烤的痕迹。
皮壳沙粒感很细。
大马坎这种小石头主要是赌他的黄雾。
油性挺好。
这种料是剥皮前烤制的。
第四块 大马坎水石
皮壳紧。剥开后油性很好。
红黄皮,乍一看皮就很老。
糯冰底,做出成品后很有留存价值
第五块 白皮木那正场口
皮壳上有包浆感,还有脱沙。这就是水泥皮中最顶级的皮壳表现--包浆皮。
品质很不错的料子,容易赌到冰种。
有一包黑枯。这种枯癣一般不会进到肉里。
仔细看有一条水路。
脱沙的位置呈一条带状。料子主要的价值就在这条带状上了。
这种发黑的质感就是冰种的表现。
这样的木那石灰包浆皮壳里面的肉质会非常细,起货有“甜”味。
第六块 铁龙生
没有皮壳。
这个是在磨机上去掉了一层皮。
另一面还有皮壳保存。
可以看出皮壳很薄。
看着种水还不错,但价值并不高。
第七块 莫西沙场口
皮壳越粗越紧表示种质越好!
皮壳很老,有岁月的凝聚感。
切开后是细腻的冰底。
皮壳上的白斑明显就是夹棉的表现,算是美中不足吧。
第八块 黑乌沙
格应角的黑乌沙,皮壳很薄,但沙粒均匀也比较细,压灯只要水头好,那切开便是种水上乘的佳品。
黑乌沙大多种老,赌水头是关键。
这块料子形状也是它的优点,饱满厚实圆润,有棱有角。棱角突出的位置,往往就是观察种水好坏的参照点。
肉质细糯。
这种黑石头起货种水会比一般的场口要高。
第九块 莫西沙
皮壳有古朴感,沙较紧,但有凹坑白丁,预示可能有棉。
切开后冰糯种。皮壳厚的地方种差,皮壳薄的地方种老。
皮壳上沙粒匀称度也有小变化。莫西沙不看沙粗沙细,但一定要沙匀才不会变种。
相对切得比较理想。没有裂,有蓝花,这种,棉是活的,做出成品棉可能会化开。
同类的皮壳不是说千篇一律,他有自己的变化范围,只要是属于这个范围的东西,就可以说是属于这类皮壳。
什么意思呢?举一个例子,同样的脱沙,脱沙形状千千万,可是只要看到皮壳自然风化露出发黑的肉质,大家都会加以这个称呼,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结果。
说到这里大家不要松气,以为只要说脱沙就是好货吗?这里面还有诸多陷阱呢。
好多的癞子松、苦瓜丁也是属于脱沙的范畴,但切涨的可能性太小了。脱沙的形态不同,结果也会不同。而且场口不同,结果也会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
这赌石场口和皮壳,可以说是大自然给人类制造的障眼法,让人防不胜防。
更多皮壳讲解,欢迎朋友们关注下一期《浅谈翡翠原石皮壳认知的重要性!实例演示三》。